在这座城市里,有很多人都在做着类似的工作——看似微不足道,却不可或缺。或许这就像我所经营的这个“小小研究所”,专注的不过是旅行与生活,而所谓的“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”,不过是个随便命名的地方罢了,倘若真要细究,也不过是一堆堆琐碎的日常和一些想法的堆砌。现在让我们从这一点出发如何杠杆买股票,谈一谈这段不算平凡的日子。
自从2022年11月底,广州在疫情的阴霾中终于迎来了第一道曙光,解封后的日子至今已悄然过去一个月。按理来说,生活该有了些许变化。可是,我依旧像是被什么无形的力量困住了一般,依然是那个“阴”的状态。这近一个月的时间,或许是由于工作的关系,我几乎每天都走出家门,最远的一次还去了南沙——那是广州最远的郊区之一,带着一份不敢怠慢的责任感。但即便如此,我依然保持着一丝的警惕,始终“阴着”。
展开剩余78%你可能会问,怎么回事?不是已经开放了吗?为什么还要这么小心翼翼?事实上,除了口罩和随时消毒,别的我并未做得更彻底。没有戴N95,更没有把自己像个幽灵般封在家里。那些生活中的一切,譬如挤地铁,去超市,光顾商场,甚至和朋友们聚餐、玩剧本杀,都如常进行,而我却依然安然无恙,仿佛这场虚无缥缈的疫情并未向我伸出它那张狰狞的嘴巴。
我想,肯定会有些人会说:“别得意,病毒向来是专治不服的,你这态度早晚会‘阳’。”但话说回来,我早就做好了准备,真若‘阳’了,我也不怕。毕竟,我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早就经历过这一切。毕竟,出入那么多的公共场所,广州的疫情也曾一度让人心惊,照理说,我怎么可能一直“阴着”?
直到某个晚上,我的嗓子开始变得异常痛,肌肉也出现了酸痛的症状,似乎身体在向我发出某种信号。那一刻,我几乎可以确定自己可能已经“阳”了。可是,这样的症状很快就又消退了,测了几次抗原,依然是阴性。唯一能确定的是,那个持续的痛,渐渐地不再那么强烈。我想,或许我已经在无形中度过了那一波最难捱的时刻,至今也不确定我是否真正感染过。
这个城市在解封后的“放开”,依旧伴随着许多人各自的声音。关于病毒的种种讨论,不仅没有因为时日的推移而平息,反而愈演愈烈。疫情的三年封控,让许多人都如同坐井观天般,带着不切实际的幻想,认为病毒不过是“小感冒”,是一种可以轻松应对的东西。其实,也正如人们总是羡慕别人家的事物,直到那一天自己家门口发生了变故,才会恍若明悟。
解封之时,大家的热烈欢呼,似乎都在期待一切回归如常,仿佛一切的困难都可以在这一刻得到解答。然而,这个“放开”并非像理想中的一场完美释放。那种盲目的崇拜与期待,充斥着对未来的无知和对现在困境的逃避。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: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“无条件正确”的。纵使我们期盼着放开后的美好,现实却提醒我们,生活依旧充满着不可控的变量。
你说,真的是“放开”之后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吗?当我们看到“放开”的愿景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时,反倒更需要从脚踏实地的角度来面对现在的困境。无论是对于“封控派”还是“放开派”,每个人都应当务实一些,学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,安然度过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。时代终究不会倒流,病毒也不可能消失,我们应该明白,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,而每一轮高峰背后,可能还有更多未知的挑战等待着我们。
说到底,最让人感到不安的,并非那已经确定的未来,而是身处在这种“不确定”的生活状态中。你也许会觉得我过于悲观,但我更愿意相信,悲观还有可能带来意外的惊喜,然而盲目的乐观,却往往成了事与愿违的源头。
最终,我们或许只能学会与这种“阴阳两隔”的状态共存,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,继续前行。与其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迷失,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上,过好自己的每一天。愿我们都能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,脚踏实地,走得更远。
发布于:山西省